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陶炜 南京报道
8月28日,(688399.SH)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部分董事、监事及全体高级管理人员主动出具的《关于自愿降薪的函》。名誉董事长房永生、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国强等8人年薪将下调,下调幅度在5%至50%不等,自2025年8月15日起生效。
董监高自愿降薪背后,是硕世生物正在经历业绩困境。8月8日,硕世生物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6亿元,同比下降1.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9.26万元,同比下降86.35%。面对这样的业绩,高管集体降薪,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态度。但仅凭一个态度,就能帮助公司走出困境吗?
“目前的IVD(体外诊断)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我们会去考虑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一些技术方面的突破,或者是希望我们的一些优势产品在传导到终端时能有提升。但如果想要有一个大的变化,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我们要先活下去吧。”硕世生物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业绩承压,八名高管集体降薪
硕世生物以体外诊断相关的“试剂+仪器+服务”一体化为经营模式,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试剂、配套检测仪器等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2025年半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9.26万元,同比下降86.35%。从半年报来看,硕世生物面临的困难有两方面:一是体外诊断行业集采在全国深度落地带来的公司产品价格承压;二是报告期内自产检测试剂产品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导致毛利率下降、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减少和政府补助金额减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八名董监高宣布自愿降薪。自8月15日起至任职期间,公司名誉董事长房永生,董事长、总经理王国强年薪下调50%;董事、副总经理刘中华,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胡园园,副总经理周国辉年薪下调40%;财务总监孟元元,职工监事贾兆强年薪下调10%;职工监事顾丽娜年薪下调5%。根据2024年年报,上述8位董监高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合计超千万元。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及行业环境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支持公司优化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持续竞争力,实现稳健发展战略目标,上述人员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及共同担当,自愿提出调整薪酬。”公告中硕世生物如是解释八名高管的降薪理由。
降薪无疑是一个与公司共患难的态度,却未必是带领公司摆脱困境的办法。在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2022年,时任公司董事长的房永生和时任副董事长、总经理的王国强,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分别为1800万元和1550万元。而在本次启动降薪之前,就已经分别降到了206.43万元和243.99万元。但这并未能阻止硕世生物自2023年起连续两年出现营收下滑、业绩亏损。2022年,硕世生物营业收入为55.35亿元,2023年降到了4.03亿元,2024年继续下滑至3.49亿元,这是断崖式的回落。
海外业务还需要时间
在体外诊断行业里,硕世生物并不是唯一的表现不佳者。
2025年上半年,主要受集采政策落地、试剂价格承压及市场需求波动等影响体外诊断行业内多家企业面临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行业龙头体外诊断业务营收64.24亿元,同比下降16.11%。
在硕世生物的半年报中,对于董事会接下来要做的事,公司提了六个方面:一、秉持科创定位加大研发;二、引入MES系统深化智能制造转型;三、国际化战略持续深化;四、持续强化精细化运营能力;五、重视投资者回报;六、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当本报记者询问,到底哪方面的工作能在扭转困境上见效更快时,工作人员则以“先活下去”作答。
不过在和记者的交流过程中,该工作人员对于业务的海外拓展是明显更乐观一些的。“海外子公司是有希望能够发力的。但目前来讲,海外业务的体量还是比较小的,想短时间内能给公司带来量上的突破或者是很大的提升,还不太容易。”该工作人员说。
记者注意到,确实有不少体外诊断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有不俗的表现。以迈瑞医疗为例,该公司的国际市场化学发光业务增长超20%,显示海外扩张成为关键增长点。
“体外诊断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单纯依靠高管降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降薪更多是企业在短期压力下的一种应对策略,旨在传递管理层与企业共渡难关的信号,但行业的核心挑战仍需通过结构性调整和创新突破来解决。从现状来看,随着技术门槛降低和资本涌入,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多,同质化竞争加剧,尤其在常规检测领域价格战频发。集采政策和医保控费导致产品价格下行,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后疫情时代,新冠检测需求大幅萎缩,常规检测市场虽稳步增长,但难以完全抵消新冠业务下滑的影响。展望未来,技术升级是关键,行业未来将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政策对国产替代的支持(如鼓励采购国产设备)也可能为中高端领域带来机会。”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