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 / 十界
持续亏损的呷哺呷哺,如何吸引食客的味蕾?
8月4日,“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显示,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入约19亿元,净亏损约0.8亿元-1.0亿元之间。
自2021年起,呷哺呷哺便踏上了亏损之路,截至2025年上半年,五年间累计亏损约13.26亿元。
一边是呷哺呷哺业绩的焦灼,另一边,巴奴火锅顶着“国内最大的品质火锅品牌”的招牌正在冲刺上市。2024年巴奴的收入约23.07亿元,经调利润约1.96亿元。2025年一季度(截至3月31日),上述数据分别为约7.09亿元、7670万元。
巴奴这碗火热的毛肚,更映衬着呷哺呷哺当前冷清的局面。
回溯其发展历程,从台湾出发的一人食火锅,迅速扩张开店千余家,到顶着“连锁火锅第一股”风光上市,再到数年亏损陷入关店潮。短短数年,呷哺呷哺经历了从高光到阴影的转换。
而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副品牌“凑凑”,如今正在成为业绩的拖累,2024年,该品牌亏损占比近九成,客单价与翻台率双双跳水。与此同时,主品牌呷哺呷哺因价格带上移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失守“一人食”平价市场。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残酷,呷哺呷哺股价已经跌至0.77港元,市值也从曾经的290亿港元下跌至8.3亿港元,距离高光时刻,仅剩一个零头。
曾经的连锁火锅第一股,不好吃了吗?
营收压力大,5年亏了13亿
事实上,呷哺呷哺已经陷入亏损局面良久。
回溯呷哺呷哺财报,2021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93亿元、3.53亿元、1.99亿元、4.01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约为0.8亿元。这意味着,近五年时间,呷哺呷哺已累计亏损13亿。
从品牌线看,呷哺呷哺和凑凑两大品牌组成了呷哺呷哺最为核心的收入来源。近几年呷哺呷哺品牌表现不佳,凑凑作为呷哺呷哺旗下定位“中高端”的子品牌,曾被寄予增长厚望,但近年来表现疲软。
2024年,凑凑营收同比下降明显,亏损扩大至3.53亿元,成为集团营收的主要拖累。《节点财经》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在定位与运营问题方面,凑凑以“火锅+茶饮”为特色,但茶饮业务竞争力弱于专业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火锅品类又面临海底捞等品牌的压制,客群定位模糊;
门店扩张方面,此前盲目扩张导致部分门店选址不合理、坪效低下,后期关店产生的资产减值进一步侵蚀利润。凑凑在2024年收入为19.48亿元,同比下跌26%,净亏损达3.53亿元,亏损额占公司整体的近九成。客单价从142.3元降至123.5元,翻台率从上一年同期的2倍跌到1.6倍,间接影响集团整体营收能力。
受到业绩拖累,呷哺呷哺二级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佳。
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4.7港元,2021年2月曾创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点。而如今,呷哺呷哺股价已经跌至0.77港元。
曾经风光无限的“连锁火锅第一股”,如今已挣扎于亏损的泥潭中。
盲目扩张,陷入转型困局
与亏损相伴的是呷哺呷哺门店的收缩。
2018—2021年,呷哺呷哺展开了激进的扩张计划,门店数量从不到700家猛增至近1200家。但从2021年开始,又急速收缩。《节点财经》看来,导致这样局面的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激进的扩张导致大量门店亏损:2015—2019年,呷哺呷哺平均每年新开门店数量保持在100家以上,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未放缓拓店脚步。
《节点财经》认为,这样“跑马圈地”式的开店,直接导致了选址质量下降、单店效益稀释,大量门店陷入亏损。
第二,经营效率低下,导致盈利能力变差:从经营数据来看,呷哺呷哺餐厅2024年同店销售额下滑23.3%,翻台率为2.5次/天,较上年同期的2.6次/天也有所下降。在人均消费降低的情况下,翻台率却未提升,说明门店运营效率不高,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盈利能力变差。
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是2021年。从这一年开始,呷哺呷哺停止了高增长,并开始大规模关闭门店。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呷哺呷哺旗下餐厅总数降至1000家以下,为957家,较2023年净减少133家。
第三,定位不清晰,转型失败。呷哺呷哺曾试图从“快餐”向“轻正餐”转型,客单价不断提高,丧失了原本的性价比优势。但转型并不成功,又想重回大众市场,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割裂,消费者对其定位感到困惑,品牌忠诚度下降。
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曾在火锅赛道占据了51.9%市场份额的“连锁火锅第一股”,逐渐被消费者所“遗忘”。
一年21万家门店出局,火锅赛道竞争加剧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会增长到6689亿元,但增速将从2019年的10%降为2025年的4.3%。餐饮形式日益多样,火锅市场份额被分散,尽管市场整体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变慢。
呷哺呷哺所处的火锅赛道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近年来,新品牌层出不穷,进一步挤压呷哺呷哺的市场空间。
《节点财经》看来,呷哺当前正在面对来自三方面的挑战:
其一,同类快餐火锅竞争。袁记云饺、吉祥馄饨等快餐品牌拓展火锅类产品,如小火锅套餐,以更低的价格和更便捷的场景分流大众客群;
其二,下沉市场竞品崛起。区域型小火锅品牌,如锅圈食汇的堂食+外卖模式、本地社区火锅,凭借对下沉市场的渗透和更低的运营成本,抢占三、四线城市份额;
其三,高端火锅分流中高客群。海底捞通过场景创新,如生日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拿下中高端火锅的消费者,而凑凑自身定位模糊导致的竞争力不足,使得呷哺在中高端市场难以留住消费者。
《节点财经》认为,当前整个火锅赛道呈现三个分化:高端火锅因高客单价与当下主流消费脱节,需求萎缩;网红火锅店因低价低质等问题,“短命”现象突出;平价火锅赛道参与者众多,出现价格内卷。众多的参与者,正在激烈地争抢消费者。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正在筹备上市的巴奴毛肚火锅,尽管餐饮行业低价内卷愈演愈烈,但巴奴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却在逐年提升。2022年—2024年,巴奴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6.8%、8.5%,这一数据在2025年一季度达到了10.8%。
餐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品牌众多,这些竞争对手在产品、服务、价格等方面各有优势,诸如巴奴这样的头部品牌快速增长,更进一步分流了呷哺呷哺的客源,使其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观念逐渐转变,更加追求高性价比和高质量的餐饮服务。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近一年内火锅行业新开门店185835家,但净增长为-29676家,意味着有超过21万家门店出局。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没有特色产品、服务的品牌,很难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对呷哺呷哺而言,及时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保持产品创新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才是提振业绩、重新挽回消费者味蕾的关键。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