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一度医药
7月4日晚间,(维权)发布公告称,公司临时收到内部整改小组反馈,确认控股子公司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未名”)预计在三个月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触及“其他风险警示”情形。
具体安排显示,公司股票将于7月7日停牌一天,7月8日复牌后简称将由“未名医药”变更为“ST未名”,股票交易的日涨跌幅限制也由10%变为5%。
同时,未名医药公告称,公司将自7月8日起被深交所实行风险警示,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调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名单。
单一爆款产品“出事”
未名医药面临ST
此次处于风暴中心的天津未名,是未名医药旗下贡献六成营收的核心子公司。天津未名主要从事人干扰素药品的生产与销售。其核心产品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商品名:捷抚)是一种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和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2024年,该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占未名医药总营收的60.09%,是其重要收入来源。
然而,2025年3月,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天津未名生产的1批“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进行抽检,结果显示“生物学活性不符合规定”。生物学活性是干扰素的核心药效指标,这一结果直接指向产品质量缺陷。
抽检结果公布后,多地迅速做出反应。2025年3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暂停该产品的交易资格。随后,西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于3月26日发布公告,暂停采购天津未名生产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并要求中选企业封存召回涉事批次产品。截至4月21日,上海、浙江、内蒙古、西藏等多地已相继发布通知,暂停采购该产品。
面对这一危机,未名医药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启动自查程序,并决定对所有在市场流通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全部暂停销售并主动召回。此次召回直接导致公司当期营业收入减少2316.72万元,并对2025年的干扰素销售造成影响。
2025年4月22日,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天津未名进行了药品GMP符合性检查,结果显示其相关药品生产行为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因此,天津药监局决定对天津未名采取暂停生产、销售的风险控制措施。
彼时,公司曾“乐观”预计停产时间不超过三个月。然而两个多月过去,整改试验进度未达预期,最终导致公司触发了ST条件。
面对危机,未名医药在公告中表示,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完成缺陷整改”,并在恢复生产后加大其他产品的市场开拓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公司强调,除天津未名外,其余分子公司经营正常,拥有包括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人干扰素α2b注射剂(安福隆)等重要产品。
停产风波爆发后,未名医药曾试图自救。6月23日,公司闪电通过子公司向四川固康药业增资4500万元获取51%股权的议案,并在几天内完成工商变更。此次增资旨在通过整合资源,拓展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业务布局,强化其在中药材、中药饮片领域的市场机遇。固康药业拥有成熟的商业化体系和稳定的客户资源,与未名医药现有业务在渠道网络及产品类型方面具有互补性。
停牌前股价异动
业绩连年下滑...
资料显示,未名医药的前身是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在北京大学和厦门市的携手下成立,作为北大未名集团旗下生物制药领域的核心企业,承载着双方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合作的期望。2015年9月,未名医药借壳万昌科技成功上市,正式踏入资本市场。
公司的主营业务涵盖医药制造及CDMO生物制药代研发、代生产服务,涉足干扰素、神经生长因子、生物医药CRO/CDMO、疫苗和医药中间体等五大生物医药板块。
未名医药的核心产品体系中,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与干扰素家族(人干扰素α2b注射剂、喷雾剂“捷抚”)曾是支撑业绩的“三驾马车”,如今却在质量危机与政策收紧的双重夹击下接连失速——神经生长因子因市场竞争加剧和医保政策变化,市场份额下滑;而干扰素产品“捷抚”因质量问题被多地暂停采购,并导致天津未名停产整顿,进而使公司营收遭受重创,股票被实施风险警示。
三大核心产品的危机,本质是政策适应性不足的集中爆发:在医保控费、重点监控、集采降价的政策组合拳下,单一依赖医保品种且缺乏创新迭代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当明星产品失去政策保护伞,未名医药的抗风险短板被彻底暴露。
核心产品前景不明朗,也直接反映在未名医药近年来的营收表现上。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57亿元,同比下滑11.33%,归母净利润亏损1468.98万元。2023年,营收虽增长至4.30亿元,增幅达20.36%,但归母净利润却深陷巨亏泥沼,亏损额高达3.32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164.66%。
2024年,公司经营情况依旧不见好转,营业收入降至3.60亿元,同比下降16.14%,归母净利润亏损1.37亿元。进入2025年,形势愈发严峻,第一季度营业收入锐减至3532.99万元,同比大幅下降57.84%,归母净利润亏损3685.04万元,同比下降33.01%。
另一边,未名医药的公司治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2017年~2024年,未名医药的年报已经连续8年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意见。并且,监管处罚接踵而至:2024年2月,因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资金往来、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等问题,公司及8名高管被山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2024年4月,因未披露关联方及非经营性关联交易、未及时披露重要合同及重大进展,公司被罚310万元,时任董事长潘爱华被罚240万元并处10年证券市场禁入。
这些历史问题严重削弱了市场信任,股价从2015年巅峰时期的近70元/股一路下跌至停牌前的11.02元/股,市值蒸发超八成。
值得关注的是,在7月7日停牌前的几个交易日,未名医药股价出现异常波动。7月1日至3日,公司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超20%。7月3日,股价报收10.86元,涨幅达10.03%。这一表现与公司此前面临的子公司停产风险形成鲜明对比。
从数据看,涨停板上的封单多为游资席位的短炒资金,而7月4日的巨量成交中,散户跟风买入的痕迹明显。市场似乎在赌天津未名能如期复产,但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炒作,终究要面对现实的耳光——7月4日晚间的公告,彻底击碎了这场虚幻的狂欢。
“ST”标识通常会让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认为其投资风险较高。这会导致很多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卖出股票或不再买入,进而对公司股价产生下行压力,也会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和融资能力等。
虽然此次未名医药是因其他风险警示被ST,但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若后续经营状况仍无改善,持续亏损或其他风险进一步加剧,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退市风险,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亏损等情况达到一定标准,可能会被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
未名医药的危机是产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在带量采购重塑市场格局、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药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转自:一度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