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Hyper | 国脉科技再发力居家养老布局

ist (1) 2025-07-05 18:04:56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6月末,推出的国内首款居家养老专用AI智能体,算得上是科技企业对养老服务变革的一次积极探索。但技术的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向来存在,这款产品在落地过程中,正面临着从技术架构到市场适配的多重考验。

国脉科技AI智能体采用多智能体模式,借鉴了分布式人工智能的经典理论——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多个子任务,由不同智能体独立执行。

这种架构在实验室环境下已被证明能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与处理效率,但在居家养老场景中,现实场景困境很难有效改变。

从数据采集层面看,居家环境的复杂性远超预期。

以健康监测模块为例,老年人在厨房做饭时的动作幅度、夜间起夜的频率等数据,需要通过多个传感器(如摄像头、压力感应垫、可穿戴设备)协同采集。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格式、采样频率存在差异,如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标注与融合分析,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尚未完全攻克的难题。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多源数据融合的准确率每提升1%,算法复杂度将呈指数级增长。

这印证了数学家克劳德・香农的观点: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但在追求信息精准性的过程中,技术复杂性也在不断攀升。

在协同认知模式的实现方面,边缘计算与大模型的结合看似先进,实则面临算力与能耗的矛盾。

居家养老设备通常采用低功耗芯片以延长续航,但这限制了复杂算法的实时运行。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国脉科技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业界通常采用数据的“本地预处理+云端深度分析”策略,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延迟(即使是5G网络也存在毫秒级延迟),会导致紧急情况响应滞后。

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在他的代表作《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曾警示,“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的需求和安全相协调”,这一矛盾正是技术适配现实需求时需跨越的障碍。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与用户习惯的割裂。

尽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实现流畅对话,但老年人的语言习惯往往夹杂方言、模糊表达,甚至存在听力障碍导致的沟通不畅。这就需要技术能更精确的识别这些问题,并给出精确的解决方案,这在目前的业界仍未有合适的解决方案。

居家养老的核心诉求是生活照料与情感慰藉的双重满足。国脉科技AI智能体虽覆盖健康监测、生活服务等场景,但在实际应用中,产业链的技术功能与人性需求间仍存在明显鸿沟。国脉科技没有解释他们将怎样改善这种技术与需求之间的落差。

从商业需求来看,健康安全领域的监测功能确实能填补部分照护缺口。

通过床垫传感器记录睡眠质量、智能手环追踪心率变化等数据,可为子女提供远程照护参考。但技术局限性显著:只能监测生理指标,无法感知心理状态,很多老人处于“沉默”状态,未被及时发现。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隐藏在日常行为细节中,如社交频率降低、对兴趣爱好失去热情等,而现有的智能设备对此类非生理数据的捕捉能力极为有限,故而技术在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虚拟社交难以替代真实互动。线上兴趣小组、智能聊天等功能,虽能提供陪伴,但缺少现实社交中的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息。

数据隐私保护风险不容忽视。智能体通过分析用户对话优化服务,必然涉及收集老年人生活习惯、家庭关系等敏感信息。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处理个人健康数据需明确授权,但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普遍较低,易陷入“被同意”困境。

行业标准缺失导致市场混乱。目前智能养老设备性能指标、安全规范尚未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在跌倒检测设备市场,有的产品过于灵敏,老人正常起身也会触发警报;有的则反应迟钝,真正跌倒时却无响应。

这种混乱的市场现状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智能养老设备的信心,也凸显了统一行业标准的紧迫性,而这仅凭单一企业难以实现。缺乏统一标准,企业产品研发无明确参照,消费者难以判断产品优劣,不利于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智能养老的发展,需要企业、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实现“科技向善”的产业愿景。

国脉科技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49亿元,同比增长3.15%;归属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61.41%,创历史新高;净利润达1.69亿元,同比增长61.41%,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最佳业绩。

2024年,国脉科技首个模拟居家养老的大型身联网实验社区“国脉大学养老”正式对外推广。

该实验社区通过身联网技术与大学养老的融合,旨在提高整体运营效率与质量,为用户提供更有活力、精神富足的养老体验。自首次对外推广以来,市场反响热烈,平台曝光量已突破百万级,但目前仍缺乏相关的实际运营效果和盈利能力信息披露。

国脉科技发布居家养老专用AI智能体,无疑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为养老数字化提供了思路,但距离成熟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