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影片、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十四五”规划重点影片《生还》已全国公映。电影展现抗联留守团在主力西征后坚持游击作战,突破日军围剿进入苏联整训,改编成东北抗联教导旅并重返东北战场的历史。
高群书全新战争力作 聚焦抗日烽火中的平凡英雄
《生还》是高群书导演继《风声》《刀尖》后又一部涉及抗战反法西斯类电影题材,也是他第一次将创作视角聚焦在东北抗联。
电影《生还》以一名普通的抗联女兵的视角,用子弹的呼啸与战士的歌声带领观众回望那段血肉铺就的胜利之路。导演高群书极具纪实感的镜头冷静而不失温柔,抗联战士在战斗中互相保护,牺牲或被俘、最终生还的历程残酷而又充满力量。高群书表示,“我们这次以纪实手法打捞被遗忘的历史,正是因为这里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原乡”。片中李童、耿团长、裴大姐、白连长、马司务长等一批抗联战士,在高群书的镜头下迸发出平凡但耀眼的光芒,演绎出一曲抗日烽火中的平凡英雄史诗。
抗联老兵回忆录改编 真实再现抗联精神不朽传奇
电影《生还》主要情节和人物均改编自年龄最小的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李敏出生于黑龙江,7岁时就加入列宁主义儿童团。在父兄的影响下,李敏12岁正式成为一名抗联战士,并在军部密营被服厂和临时医院工作。李敏也是倡导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写进中小学生历史教材的主要呼吁者,并在生前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电影《生还》的故事,就从1938年抗联密营被服厂的冬天开始讲起,由于日军重兵围剿,强化隔绝抗联与群众的联系,使抗联部队给养极度匮乏。加之东北冬季严寒的自然环境,东北抗日斗争进入极端艰难时期。缺少粮食、子弹和衣物,抗联战士通过激烈的战斗,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从敌人手中获取。最后,少数抗联战士跨过黑龙江,在苏联整编为第八十八国际旅,打回东北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生还》用导演高群书的话来说,这些在“白山黑水间日与夜的抗争”不是虚构的史诗,而是铁血铸成的历史记忆。
东三省全域实景拍摄 跨八十载时光打捞抗联忠魂
电影《生还》拍摄时正值凌冬,高群书把剧组拉进零下三十度的东北雪原,整个剧组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每天凌晨两点,所有演员就要起床化妆,四五点集合出发进入冰雪覆盖的深山老林实景拍摄,爬冰卧雪、战斗行军。演员冻得嘴唇发紫,拍摄设备因低温频频宕机,遇到大雪封山需要当地的老乡帮忙清雪开路……在真实火光和爆炸中,剧组拍出了一场又一场震撼的战争戏。
主要角色启用新人演员,全片没有明星加盟,从黑龙江的跨境密道,到吉林的雪原密营,再到辽宁的酷暑戈壁……电影《生还》跨越东三省全域实景拍摄,只为更震撼的视觉呈现,带领观众以更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感受抗联战士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热血。导演高群书曾经说过:“这可能是近十年最少用到绿幕的战争电影”。电影《生还》在先烈战斗过的白山黑水间,用影像再现了那段充满硝烟和抗争的岁月。
电影《生还》日前开启了重返拍摄地的东北地区首映,已先后结束了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首映式。作为抗联精神的发源地,东北观众对影片表达了最深的喜爱与最多的赞誉。
在哈尔滨,一名大一新生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从《生还》中回望那段历史,会激励我更好地把抗联精神从脑海到付诸行动。”在长春,一名年轻观众说“无法想象美丽的家乡经历过那样的枪林弹雨、血流成河”,《生还》让他“切实感受到了东北这片土地和东北人民的坚韧、顽强。”在沈阳,一名大学教授说:“《生还》拍出了历史的厚重感,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在银幕上,让后人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是一堂最好的历史课。”
9月2日,电影《生还》剧组来到本片的主要取景地——吉林省的美丽小城白山,与观众分享影片拍摄幕后的点点滴滴。白山市委、白山市电影家协会的代表出席本场首映式。嘉宾在发言中表示《生还》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曲英雄的赞歌、一次历史的回望、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白山人民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随后,影片主创与观众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一名白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看完这部电影深受感动,动情说道:“不仅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和不屈,也看到了当年东北抗联的艰辛和伟大。”一名观众表示这部影片让她倍感熟悉,影片中不少场景就是她平时和朋友们徒步的地方,“感谢导演把白山的壮美搬上银幕”。一名学生家长感谢电影《生还》为抗联立传,“我会带孩子再看一遍电影,让抗联精神一直在这片黑土地上永远传承下去。”
(责编: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