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张斯文 于娜 北京报道
7月22日,股价以20.35元/股收盘,处于历史低点区域,还不及高点时的零头。
或许,现在的股价表现才是真正的“价值回归”。
“20分”,这是Wind金融终端为公司一季报打出的低分。如此低的分数在368家同行业公司中,排名第347,是名副其实的“吊车尾”。
值得注意的是,智飞生物得到如此低的分数并不奇怪。如今,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下,这家曾经市值超3500亿元的“疫苗代理王”正面临生存危机。
代理模式陷绝境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账上现金仅剩30.69亿元,而短期债务高达147亿元;同时,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至-44.14亿元,同比骤降149.6%。
“从财务指标分析,智飞生物当前面临较高的存货减值风险和偿债风险。如果业绩持续恶化,可能会触发连锁反应,包括但不限于信用评级下调、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智飞生物的业绩就像坐跳楼机一样。
2023年,公司营收还高达529.18亿元,净利润80.70亿元。仅仅一年后,2024年营收腰斩至260.70亿元,净利润暴跌74.99%至20.18亿元。
进入2025年,情况更加恶化。公司一季度亏损3.05亿元,创下上市15年来首次单季亏损。股价从2021年5月的146.21元高点跌至20.36元,市值蒸发近3000亿元。
自去年二季度开始,这家曾经靠代理默沙东HPV疫苗实现8年近117倍增长的企业,业绩就出现明显下降,HPV等核心产品销量大幅度下降。
“智飞的问题其实就是主力产品(HPV)市场饱和了,伴随其他疫苗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步下滑,所以要翻身就需要找到其他大品种,GLP-1虽然也是大品种,但渠道是多元的,也没有像HPV早期那样的可及性差,所以短期可能还会面临持续的挑战。”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代理业务占比超90%的商业模式曾是智飞生物的“摇钱树”。
2017年成为默沙东中国独家代理后,公司营收从2016年的4.46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529.2亿元。但2024年代理产品收入骤降52.46%,核心产品四价HPV疫苗批签发量暴跌95.49%。
智飞生物困境的核心在于其“买得多—卖不出—占用现金”的死循环。2023年末公司存货余额90亿元,到2024年末激增至222.18亿元,2025年一季度依旧保持在219亿元的高位。
更致命的是,这些存货主要是HPV疫苗,保质期仅36个月。
但消化存货或许要2年时间!
以2025年一季度仅23.74亿元的营收计算,智飞生物需要超过九个季度才能清空库存。而随着国产九价HPV疫苗以499元/支的低价入市,价格不到默沙东疫苗的40%,这些高价库存的减值风险急剧上升。
自主业务难成气候
面对代理业务崩盘,智飞生物曾尝试多线突围。
2023年10月,公司与GSK签约代理带状疱疹疫苗。但该产品面临子公司的强力竞争,后者产品不仅价格更低,还将适用年龄放宽至40岁及以上。
今年3月,智飞生物宣布拟增资控股重庆宸安生物,进军GLP-1减肥药和糖尿病药物领域。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向减肥药风口的仓促转型。
宸安生物虽有利拉鲁肽注射液已处于申报上市阶段,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糖)、德谷胰岛素注射液已完成Ⅲ期临床,但尚无商业化产品,且持续亏损。在GLP-1领域,国内仅针对肥胖适应症的管线就达53条,智飞生物面临巨头围剿。
在自主疫苗研发方面,智飞生物虽布局了26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等产品,但该类产品营收同样经历了大幅缩水。
2023年公司自主产品收入,同比骤降68.70%,从2022年的32.85亿元大幅下滑至10.28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不足2%。
2024年,公司自主业务虽然同比微增14.93%,达到11.82亿元,但依旧不能达到“救火”的程度,占公司营收仅4.53%。
江瀚认为,对于依赖单一产品、重代理轻研发的疫苗企业而言,重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同时提高运营效率。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新产品开发进度以及市场拓展策略等预警信号。
代理业务受挫,自有业务尚不成气候的智飞生物企图通过发新债来缓解债务压力。
7月14日,智飞生物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发行60亿元公司债的预案。公告称募集资金将用于科技创新投资、置换有息负债和补充流动资金。
即便60亿元全用于偿债,资金缺口仍超50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账上现金仅剩30.69亿元,而短期债务高达147亿元。
更严峻的是,2025年一季度公司财务费用已激增至6627万元,较2024年同期暴涨超10倍。随着债务规模扩大,利息负担将更加沉重。
综上所述,智飞生物正面临代理业务收缩、存货高企、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及债务压力等多重挑战。公司能否摆脱当前困境,又如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化解库存风险及缓解债务压力。《华夏时报》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