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Hyper | 英特尔出售Mobileye股份:肌腠影响几何?

ist (2) 2025-07-11 11:25:4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仍然深陷困境,处于艰难重整业务进程中的英特尔,终于再次出手,这次是出售旗下Mobileye股份。

7月8日美股收盘后,Mobileye宣布英特尔将出售价值9亿美元的公司股票,计划出售4500万股;Mobileye还将直接从英特尔回购价值1亿美元的股票,若交易顺利完成,英特尔的总收益可能达到10亿美元;此后英特尔在Mobileye的持股比例将降至不足80%。

这一举措不仅关乎英特尔与Mobileye自身的发展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整个自动驾驶及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态势。

英特尔自火线换将之后,能不能走出像尼采说的那样——那些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的微笑曲线?

目前还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

当英特尔宣布出售Mobileye股份时,市场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笔普通的资本交易,但在自动驾驶与半导体产业的深层肌理中,这一决策正悄然撬动着行业的底层逻辑。

这场交易的影响远不止于两家企业的股权变动,它像一柄手术刀,剖开了产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博弈技术路线、重构商业模式、切换资本逻辑,再平衡全球产业链权力结构等等。

调整布局应对挑战

作为曾经的全球芯片霸主,英特尔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在与AMD、苹果和英伟达等对手的竞争中颓势尽显,而上一任CEO帕特·基辛格的激进转型战略也让英特尔财务不堪重负。

陈立武接替基辛格掌舵英特尔之后,迅速展开战略调整:摒弃基辛格过于激进的扩张计划,转而聚焦企业财务健康与资源高效配置。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之下,英特尔开始系统梳理旗下资产。

Mobileye本是英特尔在2017年以1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的子公司,虽曾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领域表现突出,但随着市场向自动驾驶升级,竞争力有所下滑。

2024年二季度,Mobileye下调全年关键指标:预计全年营收在16-16.8亿美元之间,低于此前预期的18.3亿-19.6亿美元;调整后营业利润在1.52亿-2.01亿美元之间,低于此前的2.7亿-3.6亿美元。

Mobileye竞争力下降,但本身业务尚有一定的现金流规模,这使得其成为陈立武资产优化清单中的重点标的。

出售Mobileye股份由此成为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对陈立武而言,这既可以通过资产变现缓解资金压力,又能减少对非核心业务的资源消耗。

从财务角度看,10亿美元的潜在收益能直接改善英特尔捉襟见肘的现金流;从战略角度看,这是对“聚焦核心”理念的践行:将回笼资金集中投向数据中心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更具战略价值的领域。

这些领域被视为未来芯片市场的增长点,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有助于英特尔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态势。

此外,英特尔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上与台积电、三星存在差距,先进制程的研发和量产进度滞后,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出售Mobileye股份所得资金有望用于先进制程研发和工厂建设,加快技术突破的速度,助力缩小与行业领先者的技术代差,提升英特尔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的地位。

Mobileye成立于1999年,专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面有一定技术积累,客户包括宝马、奥迪、大众、日产、本田等车企。

2022年10月,Mobileye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21美元。但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今年年初以来回报率为-7%,已持续低于IPO价格,目前市值约为135亿美元(截至7月10日收盘)。

为应对市场竞争,Mobileye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大对自动驾驶芯片和算法的投入,提升产品性能;扩大合作伙伴范围,与更多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

但Mobileye面临的挑战更多,虽然Mobileye在向提供系统方案转型,但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封闭生态的黄昏

Mobileye的困境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落后,而是坚守的“视觉主导+封闭生态”路线在行业变革中遭遇的系统性挑战。

自成立以来,Mobileye凭借单目视觉方案在ADAS市场占据优势,这种依赖摄像头与算法的轻量化模式曾降低车企接入门槛。

但当自动驾驶进入L3及以上级别,多传感器融合成为行业共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视觉的组合方案逐渐主导市场,Mobileye的技术护城河开始瓦解。

更关键的是Mobileye封闭生态的溃败。

过去,Mobileye向车企提供“芯片+算法”的打包方案,这种模式虽能保证系统稳定性,却剥夺了车企的技术自主权。

如今,特斯拉的纯视觉自研路线、英伟达的开放计算平台、高通的“芯片+软件栈”模式,都在证明一个事实:车企不再满足于成为技术方案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希望深度参与研发过程。

英特尔出售股份后,Mobileye若不打破封闭体系,即便获得资金支持,也难以扭转技术路线被边缘化的趋势。

这种技术路线的更迭正在重塑行业标准。

当英伟达Orin芯片以 254TOPS+的算力支撑多传感器数据处理时,当高通骁龙Ride平台实现车路协同的深度集成时,Mobileye EyeQ Ultra的176TOPS算力已不仅是数字差距,更反映出不同技术哲学的较量:是坚守单一硬件优化,还是拥抱开放的软件定义汽车时代?

市场已给出了明确答案。

英特尔与Mobileye的纠葛,本质上是传统硬件巨头与汽车智能化浪潮碰撞的缩影。

2017年英特尔收购Mobileye时,试图复制其在PC时代的“芯片+生态”成功路径,但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远比PC复杂。

在PC领域,英特尔只需向OEM厂商销售芯片即可掌控产业链;而在汽车领域,价值分配链条从硬件延伸至软件服务、数据运营、出行生态等多个维度。

此次股份出售暴露了硬件思维的局限性。

英特尔原本希望通过控股Mobileye垄断自动驾驶硬件入口,但数据显示,车企更愿意将软件服务收入(如自动驾驶订阅)掌握在自己手中。

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30年,汽车行业的服务和软件收入将占到总收入的50%+,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行业的服务和软件收入将达到2500亿美元。这部分收益与硬件供应商基本无关。

当Mobileye只能从每辆车赚取数百美元的芯片费用,而车企却能通过软件服务获得持续收入时,这种商业模式的代差注定了英特尔的投资难以获得超额回报。

陈立武的战略调整实则是对这种商业逻辑的承认:半导体企业不应试图掌控汽车产业的全部价值链条,而应回归芯片制造的核心能力。

这种定位的厘清,可能推动更多芯片厂商从“垂直整合”转向“水平协作”,专注于为车企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硬件平台,而非包揽从芯片到出行服务的全流程。

行业洗牌多米诺骨牌?

2017年英特尔收购Mobileye时,正值全球自动驾驶投资热潮,资本信奉规模为王和赛道垄断逻辑,动辄数十亿美金的并购屡见不鲜。

但如今,行业资本逻辑已从跑马圈地转向精益投资,资本开始更关注技术落地的商业化能力,陈立武出售股份正是这种转变的典型体现。

Mobileye从上市首日的市值高点230亿美元缩水至135亿美元(截至7月10日收盘),反映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的否定。

英特尔收回的10亿美元资金,将投向数据中心芯片等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这种“从故事到利润”的转向,可能成为行业资本配置的新标尺。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上市公司估值体系的重构。

过去,自动驾驶企业的估值依赖“订单量×单车价值”的线性模型,但现在投资者更关注“软件渗透率×用户付费率”的非线性增长潜力。

Mobileye若不能在股权变动后找到软件变现的突破口,比如向车企收取算法升级服务费,那么市值可能进一步承压,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融资环境。

这场交易最值得玩味的,是汽车制造商在产业链中话语权的逆袭。

十年前,芯片厂商与Tier1供应商主导技术标准;如今,车企通过自研、合资、战略投资等方式,正逐步夺回主导权。

大众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英文名CARIZON:2023年11月注册)、吉利投资亿咖通(2021年9月)、宝马与高通深度绑定(2023年9月),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个趋势:车企不再将核心技术外包,而是通过资本纽带绑定供应商。

英特尔出售Mobileye股份后,车企可能加速“去Mobileye化”进程。

2024年二季度,Mobileye下调出货预期,部分原因是大众、日产等大客户减少订单,转而采用多供应商策略。

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将倒逼所有自动驾驶供应商接受更灵活的合作条款:比如允许车企修改算法参数、开放数据接口等。

对新兴市场而言,这种权力重构可能带来新机遇。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快速迭代,正推动本土供应商崛起。

地平线征程 6 芯片已进入、理想等车企的供应链,其开放的合作模式与Mobileye形成鲜明对比。

当全球产业链从“欧美技术输出”转向“多极协同”,英特尔与Mobileye的交易可能成为加速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如果跳出英特尔与Mobileye的商业竞合个案,会发现这场交易可能是行业洗牌的开始。

在技术、资本、权力的多重作用力下,自动驾驶与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三个不可逆的变化:

一是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间被挤压:随着研发成本从千万级升至亿级,只有能获得车企持续订单或具备软件变现能力的企业才能存活。

二是跨界融合加速,苹果、华为等科技公司通过“全栈自研”模式切入,可能彻底颠覆传统Tier1的生存方式。

三是地域化特征凸显,美国的软件定义路线、欧洲的安全优先路线、中国的场景落地路线,将形成差异化的技术标准体系。

英特尔出售股份的意义,最终将体现在它是否成为行业转型的“校准点”:让资本回归理性,让技术服务需求,让产业链各环节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对Mobileye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选择:是继续沉迷于过去的成功,还是在变革中重构价值。

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场交易敲响的警钟或许更为珍贵:在技术迭代与商业进化的浪潮中,没有永恒的优势,只有永恒的适应。

(转自:网易科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