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恒生指数宣布对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编制方案进行修订,明确剔除五家CXO(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企业,包括药明生物(02269)、(02359)、金斯瑞(01548)、药明合联(02268)和晶泰控股(02228)。
被剔除的CXO公司原先合计权重约20%,其年初以来涨幅均不及指数整体表现。数据显示,2025年初至今,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70.8%,而药明生物涨幅仅有49.2%,跑输板块指数。
大股东持续减持
6月16日早间,药明生物发布公告称,Biologics Holdings已与摩根士丹利订立大宗交易协议,后者同意以每股26.60港元的价格向各方配售由Biologics Holdings持有的公司8294万股现有股份,相当于截至公告日期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04%。
本次减持价格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28港元折让5%,合计套现22.07亿港元。
Biologics Holdings为药明生物大股东,李革控制Biologics Holdings已发行股本约19.66%及Biologics Holdings的55.03%表决权。本次减持后,Biologics Holdings持有的药明将从14.36%减少至12.32%。
消息发布后,药明生物6月16日股价应声下跌5.36%,此后五个交易日盘中继续连续回调,最大回调幅度17.5%。
事实上,药明生物自港股上市后就被大股东Biologics Holdings连续减持。据《财中社》之前统计,自2017年上市至2023年末,其持股数量从9.14亿股(拆股调整后为27.42亿股)降至5.84亿股,累计减持比例超78%。其中,2020年中期前以均价约25港元减持62%持股,套现约400亿港元;2020年下半年至2023年以均价84港元进一步减持套现400亿港元。
在减持的同时,《财中社》注意到,药明生物还同步存在回购计划。
2023年12月6日,药明生物在港交所公告,根据购回授权,公司获准购回最多4.24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公司董事会谨此宣布,于2023年12月5日,其已议决动用购回授权,以不时在公开市场上以不超过6亿美元总价格购回股份。
根据Choice数据统计,药明生物自公布上述回购计划至今,已累计回购股份2.21亿股,累计回购金额40.54亿港元,回购均价18.36港元。按照回购上限6亿美元(47.1亿港元)计算,剩余回购额度仍有6.56亿港元。
对于药明生物而言,一边是上市公司回购尚未结束,另一边是大股东趁机减持股份,这难免会引发对其“左手回购、右手减持”的质疑。
在回购等因素助力之下,药明生物股价自2024年8月至今,从10.14港元最高涨至29.3港元,期间最大涨幅189%。截至7月4日收盘,药明生物股价报26.2港元/股,相比之前低点扔上涨158%。大股东Biologics Holdings本次减持的价格(26.6港元/股),恰恰是在这轮行情的高点附近。药明生物回购推高股价,难道是为了护航大股东减持吗?
营收放缓,利润下降
药明生物是一家主要从事向生物制剂行业的客户提供就生物发现、开发及生产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及服务的投资控股公司。该公司主要通过两个分部运营其业务,生物药分部主要从事提供生物药的发现、开发和生产,药明合联分部主要从事为抗体偶联药物(ADCs)及各种生物偶联药物提供合同研究、开发及生产组织(CRDMO)服务。
最近两年,药明生物的业绩持续承压。
药明生物自2015年有公开数据至2022年期间,其历年营收增速均在40%以上,最高增速达到83.35%,而2023年和2024年增速放缓至仅有11.56%、9.63%;净利润方面,2016-2022年期间年度增速均在30%以上,最高增速达到217.01%,而2023年和2024年则是分别同比下降23.09%、1.28%。
药明生物业绩持续承压的直接原因是,新冠产品收入退坡和生物技术投融资萎缩。一方面,2022年新冠相关收入占比高达20%,2023年骤降至仅3%,2024年进一步萎缩至约5亿元。另一方面,全球生物科技领域融资额萎缩,导致初创企业研发预算收紧。尤其本土生物科技融资低迷,导致其2024年中国区收入进一步下滑9.6%。
更深层的原因是,成本压力增大和竞争加剧:一是药明生物加速建设爱尔兰、新加坡、美国等海外基地,新设施爬坡期产能利用率不足,折旧压力大;二是其开支持续攀升,销售费用从2022年的1.63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4.74亿元,管理费用从12.7亿元增加至16.74亿元;三是生物药CDMO领域入局者增多,三星生物等竞争者凭借政府补贴压低报价,抢夺大订单,加剧行业价格竞争。
业绩下降叠加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冲击,药明生物股价从2023年的高点52.45港元跌至2024年8月的10.14港元(跌幅80.7%),虽后续反弹至29.3港元,但仍远低于历史水平。
进入2025年之后,地缘政治的冲击仍在延续。为降低地缘政治风险,药明生物2025年初决定出售爱尔兰疫苗工厂给默沙东,终止原定20年、价值30亿美元的合同,导致2024年末未完成订单总额降至185亿美元(同比降11%),三年内可转化订单降至37亿美元。
药明生物2025年整体收入指引增速为12%-15%。浦银国际证券指出,公司给出的指引符合预期,短期内随着爱尔兰厂开始商业化生产M端收入亦有望加速,但地缘政治背景下,中长期M端收入是否能持续实现强劲增长或许仍有待时间验证。例如,公司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宣布计划将原本打算在国内建设的12万升产能移至新加坡(尽管时间点尚未指引),这印证了M端生产谨慎的观点。